網貸存管從屬地化存管之惑到真假存管之辯
網貸存管不斷:從屬地化存管之惑到真假存管之辯。從原先銀行謹慎合作,P2P一紙協議難求,到后來連國有大行都有了對接方案,從第三方支付和銀行聯合存管,到被監(jiān)管要求只能直接存管到銀行,從找到民營銀行這個“救星”,再到“屬地化存管”又潑了一盆冷水,這條存管路走得一波三折。
屬地化存管之惑
部分P2P網貸平臺目前最頭疼的是監(jiān)管部門的“屬地化存管”要求。6月1日,上海金融服務辦公室發(fā)布《上海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管理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屬地化存管”—— 網貸平臺需“選擇在本市設有經營實體且符合相關條件的商業(yè)銀行進行客戶資金存管”;深圳市金融辦7月3日晚間公布的《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也同樣對網貸平臺的存管銀行提出了“屬地化要求”。同時,澎湃新聞獲悉,與上海、深圳類似,北京金融監(jiān)管部門在與P2P接觸時,也提出將來要推進屬地化存管,但是會實現“新老劃斷”,已經完成存管的不追溯,但是尚且還沒有完成的將要在備案后實現屬地化存管。
而上海目前面世的只是一份征求意見稿,半數沒有在本地銀行存管的平臺都希望能夠“從寬”落地,比如像北京一樣實現新老劃斷。
那么目前存管的狀態(tài)如何呢?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統計,截至2017年6月15日,全國共有268家P2P平臺上線銀行存管,不超過正常運營總數的15%。而目前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中,有112家上線平臺不是在屬地有經營實體的銀行進行資金存管,這批平臺數量占比達上線平臺總數的41.79%。
而對于大舉發(fā)展存管業(yè)務的新網銀行、天津金城銀行等民營銀行“新秀”來說,假使各地仿照京滬出臺類似政策,那么只能放棄布局全國的策略,或者去往各地開設分支機構,但這與互聯網銀行的定義也產生了背離。
銀行態(tài)度的逆轉
自從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發(fā)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由商業(yè)銀行為網絡借貸提供存管業(yè)務,到今年2月《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yè)務指引》文件的正式問世,銀行存管在近2年時間內的發(fā)展發(fā)生了逆轉:原先幾乎沒有銀行問津,試吃螃蟹的只有幾家,而現在提出網貸存管方案的不僅僅是早期布局的恒豐銀行、徽商銀行、廣東華興銀行和江西銀行,連建設銀行、農業(yè)銀行等國有大行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這期間發(fā)生了什么?
上海富友金融服務集團總裁嚴曉斌將P2P的銀行存管之路分成了三個階段:一階段是2009年中國出現P2P到2015年監(jiān)管明確要求銀行來做資金存管,當時銀行不介入,監(jiān)管機構也不懂網貸是什么,不知道一行三會誰來監(jiān)管,也有人提過證監(jiān)會,因為美國就是證監(jiān)會來監(jiān)管的,“這個階段基本可以稱為‘原始社會’?!?/p>
第二階段從2015年明確銀監(jiān)會為網貸的監(jiān)管者,明確資金存管由銀行來做開始,各家銀行都愿意來接觸新鮮事物,但是年底e租寶這樣的“害群之馬”出現,導致很多銀行都“縮”了。
第三階段是2016年到現在,陸陸續(xù)續(xù)有銀行愿意重新接觸P2P,但是簽約的多,目前上線的少。2016年下半年有銀行進行了實質性探索,而民營銀行最為積極,一旦談好存管,系統上線只需要兩三個月。這其中還有一個節(jié)點,2017年2月23日,銀監(jiān)會發(fā)布《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yè)務指引》,對銀行存管進行了規(guī)范指南。
“銀行都是走一小步,看一看,門檻抬得很高,很多時候需要國企背景和上市公司背景,作為風控的指標,” 嚴曉斌說。
銀行對P2P的戒心也并未消除。澎湃新聞記者得到的一份上海銀行網貸資金存管業(yè)務介紹顯示,P2P在該行存管的準入標準包括如下:
1、注冊資本金不低于5000萬元;
2、在地方金融監(jiān)管部門備案登記;
3、在監(jiān)管部門或監(jiān)管認可的自律組織完成審批備案;
4、實際控股股東為大型國有企業(yè)、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知名互聯網企業(yè);
5、已成功獲得政府引導資金或知名股權投資機構投資;
6、董事、監(jiān)事及高管人員中擁有5年以上金融相關從業(yè)經驗的不少于2人,擁有5年以上金融風險管理經驗的不少于1人,擁有5年以上互聯網技術或信息科技從業(yè)經驗的不少于1人。
一位網貸業(yè)內人士表示,國有大行和民生銀行這樣的股份制銀行對P2P資質的審核更加嚴格,很多條款沒有商量的空間,而城商行和民營銀行相對而言已經接地氣一些了,可以有商有量。
真假存管之辯:真存管還是假存管,究竟是不是“只存不管”,這是一個問題。
《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yè)務指引》發(fā)布之后,之所以引起了一波銀行對接P2P的小高潮,是因為其中幫銀行撇清了發(fā)生道德風險的責任——“存管人開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yè)務,不對網絡借貸交易行為提供保證或擔保,不承擔借貸違約責任?!?/p>
“早期的時候銀行不愿意接,覺得承擔聲譽風險,當時成本很高,所以早期簽約的一些家平臺付了很大的成本,但現在銀監(jiān)會下了強制要求,慢慢的銀行免責,銀行又覺得對他也沒有什么壞處,尤其一些中小銀行,”真融寶董事長吳雅楠對澎湃新聞表示。
吳雅楠表示,存管本來的目的是希望資金安全,在中央或者央行體系內在,在監(jiān)控范圍之內,而原來是在第三方支付或者央行體制外。此外,從老百姓角度看,希望在體系之內資金是安全的,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監(jiān)控資金投向什么,這得依靠托管而非存管來完成,“原來基金托管的定義,不光要負責資金的存管,還要負責管理人在做管理資金的時候投向是符合基金合同約定的?,F在P2P存管資金的安全度在這方面銀行不擔責?!?/p>
在很多投資者眼中,銀行給P2P用戶開戶,與證券開戶完全不一樣——證券公司幫投資者在銀行開第三方主管賬戶,錢由證券公司進行第三方的計發(fā),資金流向可以被完整監(jiān)控,而P2P的銀行存管沒有此項功能,所以這里的“存管”二字需要加上引號。
一位股份行存管業(yè)務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解釋道,沒法做托管是因為三個問題,首先互聯網金融企業(yè)不像證券公司已經積淀自己的信用,銀行不愿意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扛;其次銀監(jiān)會沒有批復如何標準化存管,而證監(jiān)會已經有法律文件建立了存款賬戶標準;第三是互聯網金融企業(yè)的技術、客戶、發(fā)展速度不斷提高,銀行托管審核的速度無法滿足互聯網金融的用戶體驗;第四是托管是銀行最高等級的信用背書,做托管的時候銀行要去調查每個投資人的每一筆錢去了哪個借款人手中,用去干什么了,才敢做托管,然而銀行對資產端的信息了解到這個程度也很困難。
“銀行只管錢存進來,但是不用負法律責任,最后的風險都在投資人身上,這樣是不是有益于行業(yè)發(fā)展和投資人保護,不太好評價,”這位銀行人士稱。
《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yè)務指引》的發(fā)布,讓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在P2P存管中從“主力”變成了“邊緣人物”——《存管指引》答記者問中明確,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為非銀行支付機構,也不具備開展資金存管業(yè)務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即便是銀行和第三方支付的聯合存管也行不通了,更別提P2P資金直接存管在第三方支付了。
一位上海第三方支付公司管理人員對澎湃新聞表示,最近一直在當“搬運工”——將以前在第三方支付的網貸資金批量往銀行遷移。他表示,以前第三方支付跟網貸是“聯姻”的,現在必須撤出來讓網貸平臺跟銀行“結婚”,“第三方支付先做‘媒婆’,幫銀行做營銷,撮合網貸平臺和銀行,不然銀行不認識這么多平臺,第二是要做‘穩(wěn)婆’,平臺要上線,我們幫忙接生,上線后做‘奶媽’,因為系統有一部分是第三方支付做的,有一些基于此的創(chuàng)新,比如T+0充值等等?!?/p>
下血本忍痛做存管
銀行存管會不會加劇P2P企業(yè)的負擔一直被業(yè)界熱議,甚至有媒體報道“存管費用一年漲5倍?!?/p>
但上述支付公司管理人員稱,漲5倍是因為平臺本身的交易量增量較大,沒有說的那么夸張,一般來說P2P公司存管費用少的需要一年50萬,多的需要500萬左右。
而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存管費用有一部分是年費,價格大概在15萬到60萬之間,另外支付通道費用的平均水平是0.2%。
“假使一個中型平臺一年交易量有10億,一年的手續(xù)費要交200萬,增加了那么多企業(yè)的成本,其實看著也挺不安的,”這位銀行人士說。
可以用這個費用對照一下P2P的盈利水平。P2P平臺大多對盈利水平諱莫如深,從公開披露的2016年的數據來看,宜人貸(NYSE:YRD)全年凈利潤1.61億美元,微貸網凈利潤3.25億元人民幣,有利網凈利潤388.59萬元人民幣,玖富普惠594.25萬元人民幣,信而富(NYSE:XRF)虧損3336.6萬美元,積木盒子虧損1025.44萬元人民幣,首金網虧損3033.17萬元人民幣。
而有業(yè)內人士估計稱,目前具有可持續(xù)盈利能力的P2P平臺不足1%,而6月底正常運營的平臺數目為2114家。
更多可關注2898站長資源平臺資訊欄目:http://www.afrimangol.com/news/hl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