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還能拼多久?
拼多多還能拼多久?這是一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不以為然,拼多多如今風頭正盛,正在努力成為下一個電商巨無霸。
近日,拼多多的又一大新聞吸引人們眼球“新一輪融資30億美金已完成,總估值高達150萬美金”,投資方為騰訊領投,紅杉資本跟投。雖然拼多多官方尚未對此事進行回復,但很明顯是確有其事,因為拼多多已經在百度百科完成更新,這說明拼多多早已承認此次融資。
資料顯示,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家專注于C2B拼團的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黃崢是拼多多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打著“社交+電商”的旗號,通過買家邀請朋友、家人一起拼團的優(yōu)勢,拼多多開始迅猛爆發(fā)。上線未滿一年,拼多多的單日成交額即突破1000萬,付費用戶數(shù)突破2000萬。
2016年9月,恰逢拼多多一周年,拼多多用戶數(shù)超過1億,月GMV超10億,日均訂單超過100萬單,這已經和老牌電商唯品會的用戶量相持平。如今,短短2年多的時間,拼多多已經成為坐擁3億用戶的電商巨頭,而達成同樣的業(yè)績,淘寶用了5年,京東用了10年。于是拼多多自號“社交電商領導者”,在更細分的領域做起來老大。
便宜起家
“拼多多、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一提起拼多多,腦海中便回想起這首魔性的洗腦歌曲。拼多多的起家也正是如這首歌所唱“拼的多、省的多”,其核心總結起來就兩個字“便宜”。
因為便宜,所以用戶才有足夠的動力去呼喚請朋好友來拼團;因為便宜,用戶才有足夠的理由放棄淘寶、京東,轉而撲進拼多多的懷抱;因為便宜,用戶才能忍受糟糕的購物體驗以及糟糕的產品質量。用戶自己會找原因“畢竟便宜”。
短短一年的時間用戶量近1億,對于一個電商平臺可謂是成績斐然。然而,好評和差評都處在兩個極端點,好評一邊倒的評價是:便宜;差評一邊倒的評價是:騙子。
在拼多多爆發(fā)的第一年里,“便宜”是拼多多的好評中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一個詞。而這個標簽頁預示著拼多多的質量將無法保證。老話說的好,買的不如賣的精,虧本的事情沒有誰愿意多干,商家所需要的成本與利潤永遠都是從用戶身上得到的。
咱們來理一理拼多多的購物邏輯。首先是商家在拼多多上進行商品管理,價格十分誘人;然后有用戶發(fā)現(xiàn)并準備購買,也就是“開團”;隨后微信分享給好友參團一起購買;購買成功買家給用戶發(fā)貨。
在這個邏輯中,有一個隱藏的點非常關鍵:價格,互聯(lián)網團購時代用戶更喜歡占便宜,于是這個團才能順利完成。對于商家而言,上線一個電商平臺虧本是不存在的,所以商家也是足夠的利潤在的。
憑借著價格優(yōu)勢,拼多多迅速爆發(fā)并擴散,這似乎和淘寶當初崛起的模式相似。只不過,拼多多還有一個誘導人們分享的因素在,相當于所有用戶免費為他當微商,這才有了一年用戶量過一億的數(shù)據(jù)。
模式抄襲
拼多多有數(shù)據(jù)、有流量后,自然而然就有了大筆投資;有了錢之后拼多多開始加大宣傳力度。于是許多地鐵站開始整版整版的出現(xiàn)拼多多的廣告,而拼多多洗腦神曲也開始在眾多平臺上投放。
廣告狂轟濫炸的效果非常明顯。根據(jù)獵豹全球智庫2017年發(fā)布的《第三季度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市場報告》顯示,拼多多app的周活躍滲透及周人均打開次數(shù)都已經超過了京東。2017年第四季度,在AppStore上,拼多多曾長期占據(jù)電商第一,總榜第二的位置,數(shù)據(jù)可以說非常亮眼。
但是,誰又能想到,拼多多的模式是抄襲另外一個電商平臺——卷皮。卷皮是第一家開始拼團購物的平臺,率先實現(xiàn)9.9包郵,拼多多直接抄襲卷皮的模式并開始野蠻生長,最終成為人們熟悉的平臺。
資料顯示,拼多多的母公司是上海尋夢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專注于網絡游戲的公司。該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黃崢正是現(xiàn)在拼多多的董事長兼CEO。2007年,黃崢從Google離職,開始自己創(chuàng)業(yè),并先后創(chuàng)辦手機電商、電商代運營和游戲公司。
2015年4月,黃崢創(chuàng)立的拼好貨上線,創(chuàng)立了社交電商新模式,聚焦于生鮮水果。2015年年9月,黃崢的游戲公司內部孵化拼多多,后來,拼多多與拼好貨合并,也就是現(xiàn)在的拼多多。
這個創(chuàng)業(yè)經歷蠻有意思的。主修計算機專業(yè)的黃崢從Google離職后創(chuàng)業(yè)方向是網絡游戲,從2007年到2015年,一共8年的時間都是在網絡游戲方向。2015年,黃崢忽然轉向拼團購物,也就是后來的拼好貨;隨后又創(chuàng)立了拼多多。
至于黃崢為啥要忽然將重心轉移至拼團購物卻不得而知。
至于卷皮,是一家專注為消費者提供平價商品和更好購物體驗的電商平臺,其優(yōu)勢一樣的價格便宜。卷皮成立于2012年9月,同時上線網站和移動App。拼團購物、9.9包郵、秒殺、一元團購等等活動都和拼多多一毛一樣。而卷皮的上線時間明顯早于拼好貨和拼多多,邏輯上來說,只能是拼多多抄襲卷皮。
至于拼多多為何能后來居上,和騰訊關系良好、長期利用微信導入流量是分不開的。2016年7月,騰訊參與了拼多多的B輪融資。眾多在微信群、朋友圈的營銷活動都遭到微信封殺,但拼多多從來沒有過。微博上還出現(xiàn)前拼多多員工爆料微信不封殺的原因,大意是騰訊投資了拼多多,拼多多和微信創(chuàng)始人張小龍的關系好。
假貨遍地
不論拼多多和騰訊關系多么好,市場多么大,其中一個關鍵點是繞不開的:假貨遍地、質量低下。
在《2016年(上)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jiān)測報告》中,“拼多多”投訴率位列零售電商首位。2017年2月7日,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布的《2017年“雙11”網絡購物價格、質量、售后服務》中,拼多多的身影頻現(xiàn)。在調查的箱包類樣、化妝品類、鞋類樣品三種仿冒樣品類別中,拼多多平臺的商家在3種仿冒樣品類別中均有出現(xiàn)。拼多多平臺中“jdf美妝”店鋪銷售的資生堂洗顏??葡疵婺獭ⅰ把偶兠缞y”店鋪銷售的雅詩蘭黛ANR眼霜、“ishop輕奢一號”店鋪銷售的coach貝殼包都有明顯的商品質量問題。
在一款售價450元的電視機的評論中,有消費者表示,電視是假的,不是王牌,根本沒有清晰度。在眾多的服飾商品評論中,“假貨”、“質量差”頻繁出現(xiàn)。與此同時,在知乎、貼吧以及微博等眾多渠道中,虛假宣傳、售后服務差、缺乏投訴途徑、砍價存在陷阱等都是用戶吐槽的槽點。
不少消費者反應拼多多的質量糟糕。尤其是在購買水果等生鮮產品時,每一次收到快遞包裹都像是在碰運氣,不知道這一次拿到的是不是完好的。不少用戶打開后發(fā)現(xiàn)水果都爛了,只能找商家重新發(fā)貨,然而再次收到包裹時,還是一對爛了的水果,這樣的購物經歷實在是讓人無可奈何。
不僅如此,很多用戶在購買電子產品時一樣是假貨遍地。
不得不說,這些顯示屏的價格真的是超級便宜。四五百塊錢就能夠買一個40寸的網絡電視,曲面無邊框電腦顯示器,這樣低廉的價格確實前所未有。產品的商標也真的是以假亂真,一眼看過去還以為是三星呢。
不僅如此,在網上賣家吐槽拼多多的點讓你想都想不到,看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才是真正的買家秀與賣家秀。
有網友在拼多多上購買的面膜,確實是面膜沒毛病,但是這大小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大概是給嬰兒用的吧。
有網友在拼多多上拼團購買了20袋安慕希酸奶。結果,商家發(fā)來了20袋酸奶袋子,這不是在搞笑么。
有網友在拼多多上花10元購買的裙子,圖片描述超級漂亮,感覺穿在身上一定是小仙女一樣美美噠,結果,收到后才發(fā)現(xiàn),所謂的裙子大概只能做一塊抹布。
有網友在拼多多上團購面膜,結果發(fā)來的卻是一個空箱子,而且這還不是個例,已經有許多網友中招。這樣的行為比淘寶惡劣多了,至少淘寶不會給用戶發(fā)空箱子不是。
越來越嚴重的質量問題讓拼多多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拼多多發(fā)布《2017拼多多消費者權益保護年報》證實,過去一年中拼多多下架1070萬件疑似侵權商品,全年攔截4000萬條侵權鏈接。由此可見拼多多上面商家的質量是多么的參差不齊,這對良心商家和消費者而言都是極其不公平的。
此外,拼多多還曾被南京警方發(fā)文警告。
2017年8月18日,南京警方在其官網上發(fā)布了《關于“拼多多”、“拼好貨”等拼團購物平臺存在隱患問題的預警》的文章,在相關內容中有如下提示:“拼多多”、“拼好貨”等拼團平臺這種薄利多銷的線上商品銷售模式獲得了不少群眾青睞,各類拼團信息也陸續(xù)在朋友圈火爆起來。然而,該平臺在運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隱患問題,廣大群眾應高度重視,及時采取有效舉措積極應對。
2年多的時間,3億用戶量的拼多多產品卻隨著平臺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糟糕。最開始拼多多的東西還看得過去;而如今,拼多多的產品已經能超過你的想象。水果等吃的容易出現(xiàn)腐爛,而購買面膜等和肌膚相親的產品也要慎重,畢竟是貼在臉上的東西,萬一因為質量問題引起反應就虧大了。
廉價背后
都知道拼多多的東西便宜,也都知道拼多多上面的東西質量沒有保障。那么,拼多多廉價的后面到底是什么呢?
在拼多多上,一條牛仔褲的售價僅為20~30元,稍微對服裝行業(yè)有了解的人就知道,這個價格遠達不到牛仔褲的面料、制作成本,更別提后面的倉儲、物流成本。
但是,拼多多上面的東西就是賣這么便宜,商家還要盈利,那么問題來了,這些產品是怎么生產出來的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yè)內人士指出,拼多多的東西之所以這么便宜,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商家壓了很多年的庫存。商家開始以微利或者成本價清庫存,但清了很多年都清不掉,急需資金回籠,已經是賣10塊錢就回來10塊錢的心態(tài)。
第二、工廠生產貼牌服裝剩下的面料,加工成服裝。這部分面料沒有成本,成本只有工人的工錢。但這樣加工出來的服裝,同一款式的不會特別多。
第三、面料生產商生產出來的面料不合格(存在甲醛超標等情況),采購客戶不要了,低價處理給工廠。這類面料一般都按斤賣,核算到一件衣服的成本,只有幾毛錢,也相當于沒有面料成本。而且,這樣的面料很多。
第四、原來許多大服裝廠打散了,分散到山村,村子里沒有生產場地,大家就在家里做。人們正常在家照顧老小,業(yè)余做衣服,工錢也就降下來了,標準也降下來了。小作坊做出的產品沒有檢測環(huán)節(jié),也沒有標準,甚至不同工人做出來的都不一樣。
這也就是拼多多的東西質量參差不齊,投訴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無監(jiān)管體系、無信用體系,產品質量無人考核,拼多多上面的東西質量怎么能夠有保障?
內部混亂
拼多多的東西質量低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為此,拼多多也曾想做出改變。拼多多設立1.5億的保證金,希望通過這樣的手段來遏制商家。然而,想要杜絕這類商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看看馬云費心費力做了這么久就知道其中的困難是有多大。
有意思的是,拼多多的假貨問題還沒有解決,由打假而延伸出來新的問題。有網友在網上發(fā)文吐槽,拼多多內部管理混亂,每月靠罰商家就收入近億元。拼多多懲治商家造假主要有三個手段:1.貨不對板,罰貨物金額的3倍;2.虛假發(fā)貨,貨物50元以下罰款10元;3.缺斤少兩罰貨物金額3倍;假一賠十。
作為一個電商平臺,原本這是一個治理平臺商家造假的好方法,卻被拼多多內部用來賺錢。原來,拼多多對商家懲罰很多時候判斷標準并不全,證據(jù)不足,懲罰隨意,只要懲罰就凍結平臺商家資金。
曾經有商家因缺斤少兩的原因被拼多多凍結資金,后來該商家要求拼多多拿出證據(jù),拼多多以各種理由搪塞拖延,不給直接證據(jù),商家最后硬生生被罰20萬元。
這不是個例,還有許多商家也有著同樣的遭遇。這些商家多是因為被拼多多認定商家售假,或進行虛假交易,而遭到平臺凍結資金、扣壓貨款。但是,從維權商家的說明來看,他們針對平臺的指控,已經提交了正品證明,依然沒能改變平臺扣款的決定。對此,冒偽劣或有違規(guī)發(fā)貨行為商家,平臺已固定證據(jù),支持并積極配合通過法律手段解決?!?/p>
為此,不少商家將拼多多告上法庭,一旦拼多多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就會選擇以庭外和解了事。其中,一宿遷商家因相關原因狀告拼多多,最后拼多多賠償宿遷商家40萬元,雙方庭外和解收場。資料顯示,僅僅2017年1月,拼多多就在法院開庭7次,多為合同糾紛。
最后說兩句
在如何管理商家方面,拼多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單可以多向淘寶學習學習。目前,拼多多連最基本的信用體系還沒有構建,如何能夠有效的肅清假冒偽劣產品呢?如果不抓緊時間,拼多多可能會出現(xiàn)“成也便宜,敗也便宜”的局面。
依托“便宜”的優(yōu)勢,商家野蠻生長,拼多多在2年多的時間內就完成了淘寶5年、京東10年才完成的的成績。但是,這么快真的就是好嗎?馬云花了多少精力才慢慢把淘寶的假貨給慢慢肅清;劉強東花了多少時間才建立起京東信用體系,到現(xiàn)在依舊咬牙堅持“京東沒有假貨”。
拼多多發(fā)展的這么快其實已經忽略了很多東西。就目前而言,拼多多的地基已經不穩(wěn),如果依舊把精力花在打造上面的樓閣,那么拼多多終將會有大廈傾覆的一天。這次又拿了30億美元的融資,希望這筆錢能夠用在正途!
2898站長資源平臺網站排行榜:http://www.afrimangol.com/ranklist.htm